【光明论坛】用“小切口”用“伟人”
【光明论坛】作者:刘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治国理政,以民为本。经中共二十届中央四次全会审议批准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五规划的建议》建设,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急的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国家最大的事’,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政绩。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大对民生的支持力度,推出更多以‘小切口’用好‘大民生’的新举措,聚焦民生、民生。”努力把许多实事办到群众身上,给人民群众带来许多实惠。 2025年,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劳动支出预算调整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卫生等支出也保持较高增速。具体来说,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到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继续落实稳健的复工失业保险、提前发放国际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纾解困难、稳定就业。提高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2025年,全国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再提高20元,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也相应提高;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贴标准达到每人每年700元,中央财政组织医疗救助资金296.5亿元。此外,教育投入也有保障。中央财政增加中等教育支出和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地区教育资源供给。还将通过提高部分学生资助标准、扩大政策范围、继续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和本金延期还款政策、逐步实行免费预付等方式,减轻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压力。学校教育。 “看得见”“摸得着”的育儿政策的实施,有效减轻了家庭的育儿负担。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萌芽期”,没有“成长期”。新时节新征程,我们要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工作高质量深入开展。主要目标是继续推动工作质量有效提升和数量合理增长,完善岗位晋升机制。比如,完善就业支撑和公共服务体系,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行业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健康发展,继续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为提高提高劳动者适应新技术变革的能力,还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的衔接,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继续构筑严密的民生保障网络。当前,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业态就业人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重点制定更加适合新工作方式和收入特点的保险政策。此外,人民经济工作要围绕保基本、保底线。要继续关注低保、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继续做好城镇居民参保和养老缴费工作,完善服务保障。针对无依无靠的老人、问题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实行包租制度。热衷于为成人和儿童开发包容性服务。以“质量有保证、价格实惠、永续经营”为宗旨,支持“一老一小”服务机构提供陪护服务。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更好解决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同时,我们将支持分配额外的资源用于社区的包容性养老服务,并且日间护理和康复护理等地图技能非常出色。此外,我们还将深化发展普惠幼儿和综合幼儿服务,更好实现“看得起”、“看得安全”、“看好”。继续提高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推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深入原住民、覆盖农村、惠及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众。用实际行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加平等地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让更多孩子接受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教育,对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的普惠学校进行优质学校集团运营或给予信托资助,探索扩大义务教育年限。改善获得多样化社会服务的机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要不断丰富便捷多样的社会服务供给。比如,着力打造家门口的社区服务,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向社区推出居家养老、粮食援助等普惠性社会服务。提高国民素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会体育场馆等建设。推动公共设施、住宅等多层建筑加装电梯,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多元、包容、自由、老龄化环境建设。民生无小事。未来,我们要继续用“小切口”用“大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6日第03页)